[爱卡汽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原创]
7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在众多自主品牌车企中,东风汽车公司一直以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最早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到如今的世界500强,东风汽车公司与祖国一直在共同成长。早期的东风汽车公司主要以生产卡车及各类商用车为主。随着国家及汽车市场的发展,如今的东风汽车公司已经成为“乘商兼顾“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活化石。
“二汽“在1969年于湖北省十堰市建立。与一汽相比,二汽的诞生历程更显曲折。从1952年提出建设再到1969年正式建设,期间经历了17年,这一波折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两下三上”。(“两下三上”是指建厂三次提上日程,两次被中止)
1952年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立后,国家就做出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批示。在1953年至1955年期间里,“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就建厂相关细节,也与苏联专家开始了接触。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多方意见没能达成共识,导致计划暂时搁浅。这其中包括选址、建设意见以及多方面因素。武汉、湖南及成都等多地都成为了那时的被选对象,只不过因为“两下三上”的原因,一直都没能敲定。后来直到1964年,才又把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项目搬了出来。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正式向国家提交报告,建议第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内,在内地建设一个能生产1-8吨载重汽车的中型汽车生产基地。而后又向党中央提交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方案。同年九月,因川汉铁路线修建计划的变更,使得“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从湖南转移到了湖北的西北部地区。随后,在筹备处及各方的努力下,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并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方针十四条》的指导下,1969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了二汽建设的现场会议,并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总指挥部,在1969年的下半年,建设大军进入十堰,正式拉开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的序幕。
最早一批的东风建设者来到十堰时,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片荒凉。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前辈们吃的是咸菜、固体酱油,住的是芦席棚、干打垒。但是,他们的思想坚定、干劲十足。经过了所有人不懈的努力,“第二汽车制造厂”终于建设完成,并于1975年成功生产出代号EQ240装载重量为2.5吨的卡车。这款车的投产对于刚刚建成的二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
1978年对东风来说是个转折点。当年7月,代号为EQ140的民用卡车正式投产,这标志着“第二汽车制造厂”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军车,还可以量产民用车辆供人民使用。随后,东风又紧锣密鼓的推出改款车型EQ140-1,让当时的二汽扭亏为盈,获得新生,拉开了创造市场效益的帷幕。
EQ140-1车型在巅峰时期,曾占据中国公路运输2/3的市场份额,也让二汽在1987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制造商。除此之外,同时期载货量为3吨的越野车也通过了国家鉴定,可谓是双丰收。虽然建厂之后喜事不断,但一些困难因素也伴随着“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发展。
1979年下半年,国家财政紧张,而受到影响的国民经济政策也不得不进行调整。因此,国务院也将二汽列为了“停建和缓建”对象。为了不使二汽发展受到阻碍,二汽向国务院提出了“量入为出,自筹资金,续建二汽”的报告,并获得了批准。1980年,二汽在确保向国家上缴全部利润、税金以及折旧费提车的情况下,又自筹资金3.3亿元,以确保二汽能正常发展。到了1981年4月,以二汽为主体,“东风”系列产品为纽带的基础上,二汽组建了跨部门、跨省区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这一改变打破了我国汽车,品牌单一且各自为战的格局。“东风”系列产品便由此展开。
在形成这一全新体系之后,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发展迅速,在1982年时,就已经生产出了专用车13类50余种。可以说,从1978-1983年的5年时间里,二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1986年时,二汽生产力已经能够达到年产10万辆的水平,超过了当时一汽。不仅如此,二汽旗下的东风系列汽车在国内市场受到了消费者广泛认可,红遍大江南北。
相关内容回顾: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风公司对市场进行了细致分析,决定上轻轿产品。但由于当时这部分产品并不是东风公司的强项,于是就诞生了东风公司与法国PSA集团于1992年5月18日建立的中法合资企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生产轿车。在同年的9月1日,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长期以来商号与商标不能统一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1993年,东风公司的营业额创了历史最佳,汽车的产量及销量均超过22万辆,盈利达14.96亿元。但好景不长,二十世纪的末期是东风汽车转型的调整改革重要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市场体制转型,东风公司运营状况也出现了危机,在趋势的驱动下,东风公司不得不做出调整。
迈入全新的二十一世纪之后,东风公司在商用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汽车市场中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即便如此,东风公司仍继续加强自己竞争力不足的薄弱环节,并于2002年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签署长期全面合作伙伴的协议,双方共投资167亿人民币,成立了股权各为百分之五十的合资公司,生产了全系列的汽车产品。
随着商用车及乘用车的不断发力,东风汽车于2010年成功上榜,连续10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一辉煌成绩不仅在国内十分少见,在全世界的汽车行业里也可圈可点。
作为全国知名的大厂之一,东风汽车的年销量是国内汽车领域少有的百万级别,在2016年、2017年突破了4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了427万辆和412万辆,即便是在大环境下行的2018年,东风汽车的总销量也达到了383万辆。虽然2019年还没完全结束,但今年东风本田上半年销量为36.41万辆,同比增长13.34%;东风日产1-8月累计终端销量达71.51万辆,同比增长1.2%,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不断丰富产品线、提升自身硬实力的同时,东风公司也看清了当下发展的主流趋势,积极拥抱包含智能化、网联化在内的新“五化”。早在2018年7月,东风汽车就与宁德时代宣布合资建立东风时代(武汉)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同年8月16日,东风汽车又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新四化、企业信息化领域深化战略合作,并开展基于前沿技术的联合创新。
在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里,东风Sharing-VAN移动出行平台展现了自身最前沿的技术,同时代表了中国的尖端技术。东风Sharing-VAN是国内首台融合5G远程驾驶技术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拥有动态避障、自动泊车、远程控制等13项“黑科技”,大家在今年的军运会中就能看到这款车的身影。并且在未来的2年里,东风Sharing-VAN还将小规模投入运营,初步适用场景为各大公园、景区。
电动化作为“五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东风汽车公司也正在积极布局,构建从小到大的新一代电动车平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并在未来继续坚持电动、混动、氢动并进,高水准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推进“三电”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面对新的商业模式——共享化,东风公司正快马加鞭,目前已布局东风出行、联友出行、易微享和T3出行等业务。其中,东风出行APP的客户量下载已经超过60万,每天的订单量超过1万单,在十堰达成行业第一。此外,东风出行还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即2019年在武汉、十堰、襄阳实现局部突破,然后在湖北做到区域领先,最后实现全国领先,运营车辆达到50万辆的规模水平。
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前夕,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17日在武汉举办了品牌战略发布会。发布会上,全面国六的六大产品品牌正式亮相。其中东风凯普特定位“智慧物流引导者”;东风多利卡定位“全能物流开创者”;东风福瑞卡定位“城乡创富拓行者”;东风途逸定位“新生代货运领跑者”;东风小霸王定位“创业致富助力者”;东风御风定位“高规格商用多能者”。
在东风轻型车B07基础上全新升级的产品——B19也在活这次活动中首次亮相。其覆盖东风凯普特、东风多利卡、东风福瑞卡三个品系,并由东风汽车股份商品研发院院长张晶峰带队,上泽直己等十多名日产专家参与,在车身、整车配置、动力性、可靠性、轻量化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
虽然B19在10月28日才会正式上市,但它已经获得了行业大客户的青睐。在当天的东风汽车股份品牌战略发布会上,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分别与东风汽车股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分别合作8000辆B19国六专用车和3000辆B19国六物流车的协议。
此外,东风汽车公司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耕军用车领域。东风因军而建、因军而兴,50年来累计生产军车近40万辆,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数量最多的军车。但东风没有因一时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而是不断迭代更新。从最初的后勤运输保障车型,到147kW(200Ps)防护型平台,再到221kW(300Ps)的B平台一线作战车型,东风猛士以自身的全面升级,实现了东风军车研发与部队国防需求的同步发展。从第一代军车EQ240,到第二代军车EQ2102,再到第三代军车EQ2050(东风猛士),东风公司将始终牢记“服务国防、建设国防”的宗旨,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巨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好坏对世界影响都是巨大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的财富,相信东风汽车能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体系和发展规划变得更加完善,让旗下所有产品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汽车市场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日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编辑点评:虽然起步晚,但不妨碍发展快。2009年,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并且这一辉煌成绩一直延续至今。在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提升硬实力,开创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另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