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SHOW 原创]
三菱在华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日本三菱汽车10月24日发布公告,推进广汽三菱中国业务的结构性改革,三菱品牌汽车在中国的本地生产将终止。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用于生产的设施将由广汽埃安使用。随后,广汽集团公布了更加详细的重整方案。方案称,拟对广汽三菱、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则将利用广汽三菱工厂实现增产扩能,计划2024年6月实现量产。
事实上,人员优化、工厂停工等等信息,广汽三菱退出中国一事已经传言多次。如今终于尘埃落定,这家曾经叱咤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多年的合资老企,正式官宣退出中国市场。广汽三菱作为合资公司还将存于市场,但其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工厂由埃安接手,后续不排除向中国进口引入最新车型。可以说这家车企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一路的发展。本期《爱卡独角SHOW》,我们就来聊一聊三菱在中国的故事。
百因必有果
一个巴掌拍不响。
· 产品单一 引入缓慢
SUV是广汽三菱的主要产品类别,旗下欧蓝德是主要销量支撑,仅凭欧蓝德这一款车型,销量便占据了整个广汽三菱总销售量的九成。被寄予厚望的全新欧蓝德在去年年底完成上市,作为日产奇骏同平台的姊妹车型,新车外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升级,抛弃了国内消费者不喜欢的三缸发动机,搭载1.5T四缸发动机,结合相对较低的起售价,产品竞争力还算过硬,但是月销几百辆的市场表现,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同时,在国外市场推出的欧蓝德插电混动版,也没有引入国内市场。
而反观广汽三菱的其他车型,劲炫、奕歌等,不主流的造型以及陈旧的配置,均没有市场存在感。
此外,以皮实耐用著称的日本车,在广汽三菱身上体现的却是产品质量问题频现,如2018年款欧蓝德发动机严重抖动遭大量投诉;2020年4月因油泵问题,广汽三菱召回了2017年11月9日至2019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奕歌、欧蓝德和劲炫,共计17万余辆。
· 相比广本广丰,广三不受重视
众所周知,在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中,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是两家龙头地位的车企,即便是在新能源成为主流的今天,广汽集团仍享受着这两家合资品牌带来的市场红利。
而在广汽三菱成立的前两年,广汽传祺品牌成立,广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发展传祺自主品牌业务。而新能源车时代,广汽埃安品牌成立,发展势头同样十分迅猛。
因此,相比广本和广丰,广三并不受到广汽的重视,同时广汽又要集中精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更无暇顾及广汽三菱。
· 错判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
广汽三菱专注于燃油车市场,完全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即便后续推出了阿图柯这样的披着合资皮囊的车型,而实际使用的是来自广汽的平台技术,在今年一季度该车型销量只有178辆。凭借三菱的品牌价值,显然不足以支撑比AION V多出的3万溢价。
而三菱所体现出的问题,是几乎所有日系车企所面临的。
· 销量萎靡
以上综合的最终结果就是销量的萎靡。2019年-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分别同比下滑了7.64 %、43.62 %、11.99 %和49.1 %,最低峰的年销量仅为3.36万辆。从今年4份开始,广汽三菱的产销数据已经合并至其他项,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月度产销占比较小,所以不再单列。
50年弹指一挥间
回顾三菱在中国的历史,已经走过了50年的时光,可以说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的1973年,三菱汽车开始向中国出口卡车;到20世纪80年代后,合资造车模式的起,三菱开始与中国车企合作,开始生产轻卡等商用车型。
90年代开始,三菱在中国建立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两个发动机工厂,向中国车企提供发动机,彼时的很多中国车企因发动机技术落后,而采用三菱发动机,夏利、吉利、长城等均搭载过三菱的发动机,是一件很自豪的卖点之一,三菱也赚得盆满钵满。
进入21世纪后,合资车企到了集中爆发的年代,三菱开始与中国车企合作生产乘用车。2006年,三菱入股东南汽车,相继推出包括戈蓝、兰瑟、翼神等产品。不过,当时三菱在东南三菱的持股比例仅25%,没有太多话语权。
由于股权占比较低,三菱开始另寻“新欢”,最终落脚广汽集团。2012年5月,广汽三菱成立,由广汽集团、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合资经营,三方分别占50%、30%和20%股权,合作年限30年。广汽三菱陆续推出劲炫、奕歌、欧蓝德等车型,得益于欧蓝德的大卖,广汽三菱销量一跃而红。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14.4万辆,达到了三菱进入中国市场的巅峰。
虽然国内市场基盘大,但内卷不断升级、新能源不断加速,市场和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包容度也在下降,品牌影响力、产品硬实力、渠道建设、营销手段等等缺一不可。综上原因,广汽三菱自2019年开始销量出现下滑,至2023年陷入生产经营危机。销量的大跌,让广汽三菱的财务状况日渐堪忧,直至资不抵债。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3月31日,广汽三菱总资产为41.98亿元,负债总额为56.13亿元,净资产为-14.14亿元,已资不抵债。截止2023年8月,广汽三菱累计销量已跌至不足万辆,在中国市场几乎毫无存在感。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市场就多次曝出广汽三菱停产和退出中国的消息,广汽三菱多次否认或辟谣。为了挽救广汽三菱,在过去一年时间,广汽三菱的股东们先后向广汽三菱输血超过28亿元,广汽集团在2022年9月曾向广汽三菱输血10亿元来解决现金流问题。但直到今年5月,日媒证实三菱汽车3月至5月在湖南长沙的工厂停产的消息,7月又流出的全员公开信,正式宣告停产。
合资躺赢已成过去
在中国汽车市场中,日系车凭借较高的保值率、超高的经济燃油性、较低的使用成本以及较低的维修费用等优点,成为大部分家庭购车的首选。随着中国电动化的普及,以及自主品牌逐渐占领了用户心智,日系市场逐渐被蚕食,日系车仅凭皮实耐用和和油耗,已难以生存下去。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日系品牌累计销量261.27万辆,同比下滑15.4%,占中国市场份额17.2%,而同比下滑近3%。
新能源时代,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收效甚微,导致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市场份额集中向头部新势力品牌以及头部自主品牌倾斜,而合资品牌已逐渐进入被淘汰出局的境地,合资车企躺赢时代已经结束,退出中国市场或被收购整合等剧情彼此上演。
如早在2018年,铃木汽车宣布退出中国,以1元象征性价格转让长安铃木50%股份;东风与法国汽车品牌的合资企业东风雷诺2020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2021年一汽马自达并入长安马自达;2022年4月广汽讴歌官宣2023年后将不再产销广汽讴歌品牌的产品;同年11月底法院判定广汽菲克资不抵债,破产清算。去年还曾有外媒报道称大众集团旗下品牌斯科达考虑退出中国市场;2023年庞大集团退出斯巴鲁中国,斯巴鲁成为外资独资企业等等。
数据显示,当前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7%以上,其中自主品牌渗透率高达60.2%,而主流合资品牌仅为5%左右。日系品牌想要留在中国市场,必须在电动车市场有所作为,但面对内卷严重的国内市场,想要翻身谈何容易。再来看其他合资品牌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德系车型的市占率同样下滑明显,从2020年的25.5%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21.4%;美系车型从9.4%跌至8.5%;韩系车型从3.8%降到1.7%,几乎已经腰斩。
写在最后
此前曾外媒透露,雷诺-日产-三菱未来将各有侧重,日产主攻中国、北美和日本等一线市场,雷诺负责欧洲市场,三菱则以东南亚、墨西哥等二线市场为主。由此来看,三菱在中国市场或许早已认清了现实。
广汽三菱绝不会是最后一家退出中国的合资车企,下一个你认为会是谁呢?
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