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多,其实汽车上各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具有良好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汽车,也是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崎岖的,下面就来了解并顺便致敬一下汽车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吧。
1886年1月29日是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在这天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诞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车轮数量都与我们今天常见的汽车不一样,就更别说任何空气动力学设计了。
在1908年福特T型车诞生时,马车车厢造型的外观设计更注重美观与如何降低制造成本,并没有空气动力学的考量。也由于它的最高时速不过70km/h,所以空气阻力还不算是一个重要的能耗参数。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开始意识到车辆在高速前进时,空气这个无形的物体会阻碍车辆前进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工程师们发现流线型车身能够降低风阻,于是各种千奇百怪的流线造型呈现在世人面前。
1899年比利时人卡米勒·詹那兹(Camille·Jenatzy)设计出“炮弹型”汽车,是最早按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汽车,其车身长宽比为4:1。它的最高时速超过105km/h,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辆电动车。
1914年阿尔法·罗密欧的前身Castagna汽车公司为Count Ricotti公司设计了图中这款车型,但由于较重的车身,导致其流线型车身没有起到提高车速的作用,并且也存在车内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1921年奥地利设计师Edmund Rumpler设计的Tropfenwagen,让空气动力学真正得到了突破。它的造型采用了船型车身,轮圈方面也出现了无辐式轮圈,这款车的风阻系数仅为0.28。
以上这些车型虽然已经有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雏形,但实用价值并不高,真正得到跨越式转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奥地利设计师汉斯·鲁德维卡(Hans·Ledwinka)是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1921年他在捷克Tatra公司担任首席设计师,他为Tatra设计了一系列的流线型车型。
直到193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Tatra 77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辆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量产车,它的外观为之后半个世纪的汽车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
Tatra 77招摇的尾鳍设计充满科幻味道,像是从未来穿越而来。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40km/h,它的1:5模型的风阻系数实现了0.2455的历史记录。
后来改进版本的Tatra 77A的风阻系数甚至达到了0.212,超过当今绝大多数的量产汽车。但由于记录不详,这个数值究竟是实车的水平,还是模型的水平,目前已不得而知。
1931年,德国科隆与波恩之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它的诞生也促使汽车更加快速,于是这也督促着车企更加关注空气动力学设计。
1934年克莱斯勒推出了“Airflow”车型,它拥有宽大的流线型车身,克莱斯勒甚至还对该车型进行了风洞实验,以减小空气阻力。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借助风洞、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的量产车。
上世纪80年代,第一台风阻系数达到0.3的量产车诞生了,它就是奥迪100。当然,优化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还在继续,近年来汽车的风阻系数已经控制在0.28至0.4之间。至于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点评:从无知到无畏,从走入误区到步入正轨,如今空气动力学已经不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利,而是现代汽车工业设计的重要考量标准。当然,今天说的只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冰山一角,在将来的日子里,爱卡还会陆续为大家解开空气动力学的神秘面纱,敬请期待。
日前根据海外媒体曝光的最新消息显示,品牌旗下Land Cruiser FJ车型,目前已由今年三季度推出至2026年初首发,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开售。同时新车也有望在后期导入国内市场销售,并有望同步推出三种不同动力车型供消费者选购。
根据丰田官方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丰田改款的Tacoma皮卡车型销量猛增188.2%,达到 23,949辆,前三月销量增长了177.5%。其市场销量仅次于RAV4(41,509辆)和凯美瑞(29,661 辆),甚至超过了卡罗拉(21,495 辆)。
根据通用汽车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集团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6.7%,总交付量达到693,363辆。其中雪佛兰品牌一季度售出443,564辆汽车,同比增长13.7%;GMC品牌销量增长17.6%、凯迪拉克品牌销量增长17.8%。而别克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0%,成为集团旗下一季度表现最佳的品牌。
根据福特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Mach-E(电马)的销量较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1%,总交付量从9,589辆攀升至11,607辆。而经典的福特野马双门版车型,销量下滑31.6%,从13,707辆降至9,377辆。同时Bronco的注册量猛增了35.4%,至32,595辆;Bronco Sport销量涨幅5.7%,至33,363辆、Escape(锐际)销量涨幅2.1%至37,357辆。
全新探岳L凭借机械质感与科技配置的深度融合,为偏爱传统驾驶乐趣的燃油车拥趸们提供了“智能+机械”双轨并行的终极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