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 文化频道 原创]
无论是承载躯体的四轮轿车还是承载灵魂的两轮机车,都是为了将生活的触角向远方延伸。远离都市的喧嚣,将烦恼抛在身后迎风飞驰,让朝阳在身后照耀、让夕阳扑面而来,一路向西奔驰一千里追寻驾驶的快感才是旅行的意义。轿车与机车的分歧永远不会统一,但并不妨碍他们组成一个混搭的团队,两轮解放躯体,四轮承载所有,一场前往火山的“摩·旅”就此拉开序幕。(摄影师:耿安 车辆提供:杜卡迪北京奥吉通国门 010-69486677-6)
在大众R36打开了高性能旅行轿车的市场之后,大众系的高性能旅行车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在细分产品数量上永不服输的奔驰也将AMG C 43旅行车引入国内,不愿这块新的市场被大众一家独占。3.0L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与4MATIC让它在性能与实用间两全其美,即有着AMG家族的运动潜力,又不像63系列那样暴躁不羁。而Desert Sled作为杜卡迪Scrambler家族中最贵且格调最高的一员,自然也有着无以伦比的可玩性。无论是出街拿样儿,亦或是它兼具公路旅行与off-road的种族天赋,都与这次探秘火山之旅极为契合。两者组成的混搭团队即刻出发,无论是柏油公路还是碎石湖畔都来者不拒。
修长的线条下隐藏着硕大的行李空间,这就是旅行车的天赋。优秀基因再辅以AMG家族的高性能加成,便让这台旅行车有着常人难以拒绝的魅力,超过1000L的尾箱让公路旅行不用再担心空间,还能装下同行骑士的行李。
随着需求的变化,貌似所有人都绕不开一台旅行车。轿车平台营造的出色运动感搭配SUV车型才有的装载空间本就是一件完美的混搭,在AMG动力核心与四驱系统的辅佐之下,就没有人再去关心那升高的几寸重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任谁都会沉迷于硕大的尾箱带来的踏实感和只属于AMG排气的销魂回火当中而不能自拔。
真皮、碳纤维和Alcantara材料之间点缀着细密的红色缝线,在营造运动氛围这一领域奔驰一贯出色,AMG车型则更甚。全新设计的方向盘要配合纯液晶屏幕一起使用,让人感叹科技的力量的同时忘记了那经典的指针式仪表。
280km/h的表头是区分43与63的区别之一,或许没有330km/h能让人更激动,但当时速指针超过200km/h之后获得的快感丝毫不亚于63车型。两侧的AMG和BITURBO标志也昭示着这是一台纯正的AMG车型。
悬浮式中央屏幕可能在下一代C级车上就不复存在,贯通式的巨型屏幕会是奔驰内饰的主基调。所以抓紧时间再欣赏一下这即将逝去的悬浮式屏幕,被赋予了这种悲情色彩之后这曾饱受争议的设计也变得经典了起来。
扁平化的触摸板留给了驾驶者更多的操作空间,不过误触几率却要高于奥迪与BMW。可能AMG的初衷就是让驾驶者的双手保持在方向盘上,这里只需在出发前进行调整与设定。
一体式的座椅在视觉效果上的提升相当到位,在保证运动包裹性的同时为了提升乘坐舒适度,腰部两侧的腰托被加长加厚,坐垫软硬度也进行了调整来保证长途驾驶的舒适度。在整个旅程的1000km驾驶中,我真的没有为了寻找舒适的坐姿而发愁,这一点它舒服的不像是性能车。
19英寸的轮圈透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公路才是AMG最看中的战场。满地的火山石对于它来说的确是个考验,松软的碎石仿佛赛道缓冲区中的陶粒,每一脚油门都能让车尾滑动出发ESP警报。别人当这是警报,我却认为是它给我抛出的媚眼。
AMG的进步体现在善用扭矩上,4MATIC系统对于扭矩的分配使用让43系列有着史无前例的高效。当然,除了四驱系统之外电子系统以及变速箱的升级也功不可没,AMG C 43完全可以承担起入门AMG的重任,快又不暴力,充满乐趣又不容易失控,省心省力,还省油。
黑色的后视镜是特别版的标志,LED大灯在点亮伊始会从内而外波动自检,颇有拉开性能帷幕的意思。
尾标上的AMG的确有属性加成,尤其是出现在一辆旅行版的C级轿车之上。硕大的行李空间配合AMG的性能,这种混搭的组合就相当吸引人了。
AMG C 43 对于低速扭矩的优化让我没有感到任何压迫感,线性十足的起步阶段是基础扭矩给它背书的结果。在最大扭矩释放之前,这台C级旅行车将AMG的高性能属性完美隐藏了起来,仅让我觉得轻盈、温顺易于掌控,而想要撕下它伪装,油门开度就是关键所在。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原厂数据已经可以称得起AMG家族的门面,招牌式的双涡轮增压结构也是AMG压榨扭矩的一个法宝。它和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差别除了动力之外,更多的是情怀上的短板,即便是那台数据并不出色的6.2L V8发动机,现在看来依旧是不折不扣的AMG核心。
287kW(390Ps)与520Nm的数据表现可以让它扛起AMG的入门旗帜,但想要获得更为暴力的响应甚至随意打破摩擦力极限的话,这台AMG C 43显然是不能让你轻松如愿。除了它为了照顾舒适性做的牺牲之外,四驱系统也会限制驾驶者的激烈压榨。
低速扭矩的平顺释放并不代表43系列不符AMG之名,加大油门开度才能感受到四驱系统善用520Nm扭矩所带来的的震撼表现,不用担心车尾、不用担心浪费,不用担心如同AMG C 63一样失控,它能将你的操作照单全收。
变速箱模拟出来的换挡冲击让驾驶者在座椅上就能感受到扭矩与轮胎的博弈,每一次右手拨片的动作都能将这一小股振动放大至整个车身,仿佛序列式变速箱那不加掩饰的动力切断/重连的粗暴。当然,这种暴力的模式仅仅存在于SPORT+模式下,其余所有的模式还都将舒适度写在需求板上,毕竟旅程还有很长。
公路上的穿梭是旅行车诠释奔驰的意义,非铺装路面上的飞沙走石则是混搭组合中另一个小伙伴擅长的内容。四轮负责承载躯体以及所有的装备,这样两轮才能彻底放飞自我感受风的呼啸。
乌兰察布火山群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杜卡迪沙漠雪橇绝佳的玩乐场所,在AMG C 43旅行正在公路上大脚油门享受加速快感与排气音场时,我却早已将身体与火山周身的温度、湿度、风速融为一体,此时两轮独有的参与感与驾驶乐趣令身后那台性能机械难以望其项背。
个人认为,一台合格的复古车理应要保留一些原始的粗糙感——无论是发动机不加抑制的振动,还是抵挡位并不宽泛的齿比设定,或是来自风油冷营造的炽热烘烤,这些都是构成复古车表里如一的必要元素。当然,这与是否好骑并没有直接关系。就像一台可以刷新纽北圈速的千匹电动超跑,或许在大多数场合下还不如一台手动嘉年华ST更有驾控乐趣。但好在,杜卡迪沙漠雪橇就是一台内外内外兼修的复古越野车,它的味道很正,令人爱不释手。
直立的坐姿可以轻松应对这次1000km的公路旅行,况且803cc的V型双缸发动机可以产生55KW(75Ps)的最大功率,可以说在任何转速区间都能获得良好的动力反馈。不要忘了,沙漠雪橇体重仅有200kg左右,推重比远超AMG C 43旅行,直观的加速感受更加爆裂。
在4000rpm时,V2产生的振动会毫无保留地通过油箱传递到你的双腿,而转速一旦超过6000rpm,振动就会悄然消失,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更悦耳的声浪以及最佳的扭矩输出,这完全与低转速下的“拖拉机”判若两人。
沙漠雪橇与我所崇尚的复古味道十分契合,它并没有像那些重型ADV一样有大量电子辅助加持。所以想要驶离公路步入无人之境,完全取决你自身技术对车辆的掌控。当然,沙漠雪橇的整体调校还是为越野注入了更多兼容性,例如直接且轻盈的转向,线性的动力输出,都让车身姿态极为可控。
更高难度的越野路况依旧不在话下,要知道沙漠雪橇的越野装备可不是样子货。行程达到200mm的前后减震器比普通版本的Scrambler要软上很多,基本可以有效化解崎岖路面对车身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此外,更高的离地间隙与底盘护板也都是为了极致的越野挑战而生。
不可否认沙漠雪橇的越野能力与专业越野车有本质区别,但它却依然代表了跨界车型最高的非铺装穿越能力,你看,它周身上下与越野相关的硬件可以一样不少。
细细品味沙漠雪橇的细节设计,可以说基本重现了六七十年代经典的Scrambler设计风格,高高的“鸟嘴”与大灯处的金属护网带有该车型与生俱来的野性美。
发动机在调校上与普通版本的Scrambler没有任何区别,杜卡迪标配的烤腿温度和拖拉机振动都没有缺席,不过如此个性鲜明的机械特性,却成了杜卡迪车迷难以割舍的“味道”,这一点很是神奇。
Kayaba单筒侧置减震器行程为200mm,可调预载与阻尼,出厂状态下的标定位于均衡状态,兼顾公路与越野性能。除此之外,46mm倒立前叉同样带有阻尼可调功能,行程与后减震一致。
倍耐力蝎子拉力胎也是非铺装路面的必备神器,即便是在沙石路面也能获得充足的抓地力。值得一提的是,后轮ABS还可独立关闭,有助于越野大神做出超高难度的特技动作。
编辑点评:意犹未尽的火山之旅向我揭示了两种不同交通工具的专属乐趣,我更倾向于将其定位互补的公路旅行。诚然一辆GT跑车或是一辆硬派越野车或许更适合,但它们都太过极致,对旅途的兼容也不够全面。但反观AMG C 43旅行,不仅具有性能轿车所有的操控乐趣,同时后备箱还可以容纳骑士所有的骑行装备与生活所需。杜卡迪Scrambler 沙漠雪橇在经历1000km的高速洗礼也不会太过疲惫,而驶离公路后,却能触及任何四轮都无法抵达独特景致。这显然是完美旅程该有的样子,除了途中的美景,期间我们对驾驶的渴望也从未间断。
相关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