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 汽车文化 原创]
汽车工业在追求更高性能之路所付诸精力换来的成就,就像是不断进化的人类,一次次地打破着百米冲刺的世界记录。但无论人类机体的极限随着代代相增上升到了一个多么强大的高度,也不可忽略顾拜旦号召天下人举办体育大赛的发明精神和纯粹初衷。正如今天凭借高性能研发而凌驾于汽车发明者之上的AMG,这一回在喜爱追根溯源的人们面前出现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你能否将其把握?跟着这台“红猪”赛车重新回到1971年的斯帕24小时赛场。
“One man one engine”似乎早就成为每个AMG粉丝心底的一句灵验的圣言,就像汽车是具有生命的,机械是具备灵魂的。当机械之美融合了每一位AMG技师的手工装配过程,那就不仅仅是一副沉淀的钢铁之躯,更多的则是这种“仪式”带来的精神满足。
这些象征着AMG荣耀的机械师铭牌才是产品的核心。人是文化的重点,机械诞生在一双双手上时候的那种满足感,完全不亚于画龙点睛般的美妙。
在未创建AMG之前,Hans-Werner Aufrecht(左)与Erhard Melcher(右)就任于奔驰公司。善于赛车调校与发动机技术调校的两人在1967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赛车发动机研发工作室,以两人姓氏首字母与Aufrecht的出生地GroBaspach完成了结合,取名:AMG。
52年的时间看似是个无比漫长的数字,这其中足够蕴含出一壶好酒和一段佳话。看重性能理论的Aufrecht直到今天也许都从未改变最初的那段与机械结缘的“苹果树之恋”。
GroBaspach在德语中寓意为“苹果”和“小河”,就是凭借着这样的细水长流AMG才逐渐完善了世界人民对于高性能汽车的平衡和认知。
而这一切的起源,还要从最初的“一炮而红”说起,这便是AMG早期,始终坚定着品牌走向的宝藏——300 SEL 6.8 AMG,“红猪”赛车。
1971年,Hans Heyers和他的队友一同驾驶这台“红猪”,最终在比利时斯帕24小时耐力赛的赛场收获了冠军,这是人们第一次见证基于奔驰原型车,专业改装而来的AMG赛车所具备的高性能实力。
初出茅庐的改装公司的实力一开始定不会被人看好。并且,最关键的是,以300 SEL 6.3豪华轿车为基础打造的赛车无论是体型还是重量都无法在一众强敌中脱颖而出。以对手的Giulia GTA赛车为例,“红猪”甚至要比它们重了70%以上。
但就是带着这种被有色眼镜审视的眼光,300 SEL 6.8 AMG赛车在斯帕赛道上最终完成了308圈,共计2156km的行驶里程,成为了那道昼夜闪耀在比利时低空的红色光芒。
当年,建厂时仅有的几名机械师也随同参与到了这场比赛的赛车维修工作当中,我无法想象一个正处于磨合期的团队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造就了这段传奇,源于赛场的AMG也就此诞生了。
星辉本就光芒四溢,更何况还有着对性能无比追求的Erhard Melcher为“红猪”本体再次卸掉封印。在我看来,Melcher先生就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机械原理大师,调校发动机这种事情人们交付于他后就完全不必担心,而接下来你所要做的,就是享受汽车机械,带来的无尽魅力。
如你所见,这台能够发动,甚至跑起来的“红猪”实际上并非是当年那台叱咤风云赛车的真身,而是德国本部在2010年复刻的几台之一。不过,即便是这样,人们也应该对其充满敬意,用它的存在去缅怀那台被交易至法国,早已无处寻觅的“红猪”真迹。
这么说,可能不免有些凄凉和伤感,但眼前的“红猪”却真实地反馈了当年耐力赛场之间各个厂商,在汽车高强度耐久性下的激烈角逐。这是今天的汽车赛事所无法比拟的,就如同今日的NBA更像是一场场三分投射大赛,怀念当年的肌肉碰撞与篮下对抗。
眼前的这只“红猪”,很明显在体量上就已经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只可惜“重量”二字在赛车领域似乎是个不可多谈的“禁地”。即便是在一台原汁原味、具备深度改装的赛车上,Aufrecht与Melcher也让它无比尊崇了梅赛德斯人那永不磨没的,对豪华的追求。
虽然外观的体魄甚至让人没有办法相信这是一台打持久战的赛车,但细节之处所透露着的便是一种对机械的敬畏,也是让万千赛车迷津津乐道的原始味道。
昼夜的交替、起伏不断的赛道沥青,“红猪”车头处的赛灯甚至要比WRC拉力赛车身上的更夸张。
1971年的夏日,Hans-Werner Aufrecht和Erhard Melcher并未急于将这台神秘的赛车提早地公布于世人的面前。这台由6.3L扩缸至6.8L的赛车还不幸在秘密试车阶段遭受了事故重创,好在两位创始人及时地将其修复,顺利地开上了比利时的赛道。
它满身的赞助商、供应商贴纸在当年的斯帕24小时耐力赛成为了一道绝美的风景。即便到了今天,AMG的粉丝再次想到“红猪”,也难逃商标收集癖的“围剿”,这些更是同款汽车模型上,收藏者的精神食粮和珍宝。
挡风玻璃一角贴满各类老车巡回展的贴纸,有时很羡慕国外各时代汽车文化的和谐氛围,也为现如今国内经典车文化的启蒙与逐渐发展而感到欣慰。
通过改用更轻材质的活塞和更大尺寸的进气阀满足扩缸愿望以外,还需要对300 SEL 6.3原本2t的体重进行大量的减重工作。最终,走上赛道的那台“红猪”被降至1.6t左右,但依旧是全场最重的那一个。
镁合金材质的轮圈让轻量化成为主题,角度更大的前轮倾角也最大程度地支撑着体重并不轻的“红猪”,在昼夜之时多次完成一个个劈弯动作。
AMG的存在有一部分是为了让人们认识赛场,就像是1971年那次伟大的记忆。当我再一次打开尘封多年的耐力赛视频时,虽然惨不忍睹的70年代画质让人满眼的对比度失衡,但代入感依旧无比强烈,或许这就是珍贵视频留给人不同今日的感受,更印证了汽车赛事的持久影响力。
当视线和思维再次回到“红猪”的身上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绕到了这个赛场庞然大物的尾部。为衬托更宽的轮胎而手工改良的宽体明显地将赛场作风凌驾在300 SEL那原本豪华的基础之上,早已拆除掉的保险杠更是车迷区分民用车与赛车的重要特征。
即便是这样,大量电镀装饰条的应用让人无法忘怀奔驰独有的奢华骨骼,若想在赛道上的欧洲列强中找到与它相提并论的赛车几乎不大可能。或许只有当年同场的科迈罗SS赛车能够在豪华装潢上与“红猪”抗衡了。
6.3L的原排量标识一度成为300 SEL 6.8 AMG赛车身上的经典元素之一。由Melcher先生一手主导扩缸再经发动机调校后,这台1.6t重的赛车不负众望地爆发出约合315kW(428Ps)的最大功率,在保证动力的同时还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发动机高负荷运转的耐久性,以此来满足耐力赛事。
如果说能从外观认定“红猪”是一台赛车的话,那么当你一眼望向它的内饰,你则会打破之前对它的所有认知。这不分明就是一台来自上世纪6、70年代的豪华奔驰?不过这绝非因它是一台复刻车的缘故,木质装饰确实在赛用时期就已存在。
在斯帕赛道,300 SEL 6.8 AMG转速表的指针一次次的飞速上扬,加速和减速的动作伴随着这只“红猪”冲过直线,划过弯角。90km/h的平均时速下,这部赛车与对手在24小时的时间中多次厮杀,最终完成属于AMG的壮举。
5速手动变速箱的挡把也曾在车手精准驾驶技巧的意图下分配着发动机的动力,“左下一挡”的设定更是那个时代一台赛车的标配。
多点式安全带配合上赛车桶椅,即使是在70年代的汽车比赛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安全装置。Hans Heyers与他的队友就曾坐在这样的驾驶位上,体会轮胎带领车身在弯道中对抗每一次的离心运动。
真的希望当人们再看到AMG的产品时,能够回忆起当年在比利时斯帕一炮而红的“红猪”赛车。虽然它的长相并不像外号那么简单可爱,甚至曾经还让处于身后的众多敌手胆寒三分,但它足够满足AMG粉丝的每一分幻想。
编辑点评:我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人们会爱上这么一台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的AMG赛车,但Hans-Werner Aufrecht和Erhard Melcher二位与机械结下的“爱情故事”的感染力定会从这台“红猪”赛车一直影响着每一台梅赛德斯-奔驰的高性能车型,并忠贞不渝,这,就是基因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