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 科技频道 原创]
每天上车落座后,下意识里你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相信大部分读者朋友们会不由自主地系上安全带,为新的一段旅程做好准备。上世纪50年代,当沃尔沃工程师Nils Bohlin发明车用三点式安全带时,他可能从未想过这项装置将对汽车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了高度丰富的主动安全系统,并史无前例地接近自动驾驶。
日前,沃尔沃官方发布了一条视频,用以纪念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视频开头处,几位沃尔沃车主略带疑惑地阅读着面前的文字,其大意是质疑安全带剥夺了乘员的活动自由,是一种应当遭到摒弃的“反人类”设计。三点式安全带问世之初,人们对它有着诸多不解,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驾乘生态。
接下来视频出现了转折,前面几位车主用亲身经历证明,安全带对于汽车安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遇到严重交通事故,安全带的重要性就越是突出,其价值难以完全用数字量化。毫无疑问,三点式安全带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堪称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里程碑,而沃尔沃正是这背后的先行者。
三点式安全带走向市场之初,舆论曾广泛认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设计,还有声音质疑其有效性。但事实证明,三点式安全带挽救了无数生命,是汽车安全史上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安全带的发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中页,英国人George Cayley开始在滑翔机上使用安全带,向世人展示了人体约束装置的雏形。1885年,Edward J. Claghorn在美国注册了全球首个安全带专利。是的,你没看错,安全带的诞生早于汽车。彼时,安全带主要用于马车,表明在汽车诞生前人类就有了安全意识。进入20世纪之后,安全带才开始在汽车上投入应用,不过当时安全带大多采用两点式设计,并且在量产车上配备率很低。
1959年,沃尔沃推出了V型三点式安全带,并在量产车上投入使用。首批配备新型三点式安全带的车型是沃尔沃PV 544和Amazon,这两款车可看作沃尔沃S70/V70/C70的前身。至此,沃尔沃成为了全球首个标配安全带的汽车制造商。
安全带技术真正取得突破性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瑞典工程师Nils Bohlin加入沃尔沃汽车,负责安全研发工作。在此之前,Nils Bohlin就职于飞机制造企业,负责弹射座椅设计。加入沃尔沃后,Nils Bohlin发挥了自己的职业特长,于1959年发明了V型三点式安全带。同年,沃尔沃开始将三点式安全带应用在量产车上,并无偿开放给整个汽车行业。
早在1957年,沃尔沃就开始在旗下车型上配备两点式安全带。很快工程师们发现,这种对角式设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位于胸前的安全带卡扣在碰撞中可能对软组织造成伤害,而没有起到保护作用。随后问世的V型三点式安全带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能同时约束上半身和下半身位移,实现完善的固定效果。
美国人Roger W Griswold和Hugh DeHaven在1951年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又称CIR-Griswold restraint),并于1955年注册了专利。不过,他们的初衷是把这项发明用于飞机座椅,而不是汽车。由于卡扣设计原因,这种安全带需要两手配合才能系上或解开,使用起来稍显繁琐,且难以满足紧急逃生需要。
Nils Bohlin在这种安全带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卡扣设计更加精巧,单手即可系上或解开安全带,令安全带真正具备了在汽车领域大规模使用的基础。此后数十年中,沃尔沃始终坚持改良安全带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身为汽车安全带的先行者,沃尔沃没有满足于发明V型三点式安全带,而是陆续完善了安全带功能。
由于其突出贡献,Nils Bohlin于1969年被擢升为沃尔沃研发主管,继续从事汽车安全研究,直至1984年卸去这一职务。1985年退休后,Nils Bohlin作为顾问,为沃尔沃提供安全技术方面的建议。
随着市场接受度的提高,沃尔沃从1967年开始配备后座安全带,为前后排乘客提供同等保护。1969年,惯性卷筒安全带开始出现在沃尔沃车型上,提供了更为出色的锁止效果,并提升了舒适性。1971年起,沃尔沃就在全系车系上标配了安全带未系提示功能。
1986年,沃尔沃850开始为后排中间乘客提供三点式安全带,实现了这项安全配置的全车覆盖。1987年,沃尔沃推出了预张紧安全带,时至今日该功能仍属高阶配置,多见于豪华品牌产品。1991年,安全带高度自动调整系统也加入到配置表中,进一步提升用车便利性。
时至今日,三点式安全带仍是汽车的必备安全配置,不同之处在于其功能得到了极大完善。如今,汽车已能够通过传感器来预判潜在危险,从而事先张紧安全带,尽最大可能保护乘员安全。安全带气囊也开始出现在一些高端车型上,为后排乘客提供额外保护。
从备受非议到成为强制性标配,三点式安全带的发展历程就像是汽车安全史的浓缩,在数十年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迄今为止,三点式安全带仍是无可替代配置,成为沉淀下来的经典。
作为一家将安全奉为圭臬的车企,沃尔沃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完善汽车安全技术。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安全注入了更多动力,自动驾驶成为了新的风向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沃尔沃一如既往地站在行业前列,将智能科技与安全驾驶进行了有机融合。
今天,驾驶辅助系统已成为各大车企的宣传重点,不少主流家用车已实现了L2级自动驾驶。然而,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驾驶辅助系统实际功效大相径庭,一些品牌只是为了跟随潮流强行为之。沃尔沃显然不满足于此,在新时代依旧位于行业前列。
与一些其他国别竞品不同,沃尔沃的主动安全和驾驶辅助配置标配率非常高,智能安全系统实现了全产品线覆盖。不仅如此,其实际体验也属上乘,在提供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了对驾驶员的干扰。
沃尔沃的标准智能安全系统由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组成,涵盖了车道保持、主动刹车、行人识别、疲劳提示等主流功能,部分车型还提供盲区监测、倒车车侧预警和后向碰撞警示系统。驾驶辅助方面,基于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保持的Pilot Assist领航辅助系统也广泛配备在沃尔沃车型上。从配置表来看,沃尔沃似乎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不过在实际场景下结论大有不同。
以主动刹车(AEB)为例,沃尔沃车型不仅能够识别同向运动或横穿马路的车辆、行人,还能在交叉路口判断对向车道的碰撞风险,完善了主动安全系统的覆盖面。
进入国内的Pilot Assist领航辅助系统可以达到L2级别,基本涵盖了时下的主流功能。在我们此前的体验中,这套系统有着十分智能的表现,自适应巡航系统调速果断而线性,不会给人突兀或滞后的感觉。车道居中保持也不会机械地将车辆始终维持在中线,驶过弯道时会适度向弯心靠拢,让人感觉更放心。
在沃尔沃看来,驾驶辅助系统不应只关注前方和侧方,还应考虑到来自后方的危险。通过车尾的毫米波雷达,车辆可对后方潜在碰撞威胁进行识别,进而闪烁尾灯提示后车,努力避免被追尾。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功能目前还下放给吉利集团内的其他品牌,体现出集团化车企的协同优势。
现阶段,受国内政策法规限制以及舆论接受程度的影响,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许多车企还无法在中规版车型上提供L3级自动驾驶功能。从沃尔沃的技术路线可以看出,自动驾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将是优先推广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高精度地图的支持。
2018年发布的沃尔沃360c概念车勾勒出未来自动驾驶的雏形,重新诠释了地面交通工具的内涵。这款车采用纯电驱动,并实现了全自动驾驶,乘客只需给出目的地,即可轻松安享旅途。这样一来,车厢内不再需要方向盘、踏板等传统部件,可以布置成起居室的样子。
此外,沃尔沃也在积极研发车路协同(V2X)技术,促成车载互联与自动驾驶的结合。在5G技术的支持下,V2X可在汽车、基础设施、行人和蜂窝网络之间建立通信,帮助车辆更好地预判道路交通状况,尽可能提早识别和判断潜在危险,把交通事故扼杀在摇篮中。
为了提升轻量化水平,应用混合材料已成为车身结构设计的共识。然而,钢材在强度方面依旧具备优势,对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安全优先是沃尔沃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近年来其新车仍偏爱使用高屈服度钢材。例如,S60采用C型车身封闭结构,并在B柱处使用了整块硼钢拼焊板。
归根结底,任何安全技术都要为人服务,而安全问题不应区分主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车企基于男性碰撞测试数据来设计汽车,使得女性的受伤风险高于男性。2019年,沃尔沃提出了“E.V.A.沃尔沃安全平等行动”,强调男性与女性乘员在安全测试中的平等性。
由于骨骼结构及身体力量方面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颈部受伤,胸部也存在更大的受伤危险。为此,沃尔沃研发了前排头颈部保护系统(WHIPS)和防侧撞保护系统(SIPS),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的差异。为了适应女性相对娇小的身材,侧气帘被赋予了更大的面积,能够完整覆盖侧窗区域,防止乘客头部遭受车内外物品撞击。
从1964年开始,沃尔沃启动了儿童安全座椅研发,并在此后的日子里不断予以完善。沃尔沃为9个月到6岁或体重介于9kg到25kg范围的儿童设计了后向儿童座椅,提升这类特殊乘客的安全待遇。
编辑点评:距离三点式安全带应用于汽车已经过去了61年,沃尔沃依然坚守着安全优先价值观,不断致力于汽车安全技术研发。在沃尔沃看来,进化的要义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迎接自动驾驶时代的同时,沃尔沃并没有在车身安全、座椅安全等方面止步不前。放眼全球汽车行业,这份坚守与执着可谓独树一帜。有些品牌以运动为己任,有些品牌把舒适篆刻为座右铭,而沃尔沃用行动告诉世人,安全也能撑得起一片天空。
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