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朋友聊到买车,她的选车标准很简单,只要外形好看、安全,且做工细致就在考虑之列。当然,她的标准和我大相径庭。虽然年过30,但我仍执迷于驾驶,且对速度一类的话题乐此不疲。于是一款车的操控、动力也就成了我优先考虑的条件。偶然看到一则关于奔驰E级车的稿件,内容与奔驰E级车和职业司机有关,进而引申出许多话题。
豪华车如何定位?我想,或许奔驰的全新C级车给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前不久在国内上市的全新奔驰C级车分为优雅型与时尚型,两款车型采用了风格迥异的两种设计风格,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虽然定位于豪华家用轿车,但奔驰C级车却同时兼顾了保守与时尚的两类人群。只是奔驰C级车做的还不够彻底,尽管车身设计风格不同,但优雅型与时尚型的驾驶感受却是相同的。相对而言,奔驰新款C级车仍旧停留在舒适的层面,而对于驾驶的诉求则放在了其次。这与宝马3系列车型鲜明的驾驶取向不同,但如果奔驰C级车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底盘调校、动力输出,市场上将会出现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完全不同的两款奔驰C级车,这样的产品会让所有竞争对手感到恐惧。
再来审视一下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其他豪华品牌车型。近年来的市场研究表明,豪华车的消费群体正在趋向于年轻化,因此各家厂商在新车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到了这一要素。而在产品宣传方面,所有的厂商无一例外的在强调自己夸张的轴距、宽敞的空间、奢华的配置和独特的品味,但除此之外,Volvo从来没有放弃他们对于安全的强调。相对而言,Volvo的策略显然是成功的,虽然这一级别的车型在安全方面都很出色,但在多数人心目中,Volvo汽车却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为安全的代名词。此外,即便是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了许多的时尚元素,但相对而言,Volvo车型的设计风格依然有些保守,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也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同样采用保守设计的还有奥迪品牌。奥迪作为中国市场豪华车领域的先行者,有着自身的明确定位,长久以来强势的政府公关能力,使得奥迪品牌的A6(A6L)车型近乎包揽了国内高端行政级别市场。此外,在商务用车及个人用户方面,奥迪A6(A6L)也得到了一些客户的青睐。当然,这与奥迪A6车型的本土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说,奥迪A6车型在德国大众的产品体系中属于“C级”车,但本土化的奥迪A6(A6L)车型更接近大众体系中的“D级”车型,而对于空间的要求也正是这一市场主打车型所必须通过的一项考核。虽然加长的车身打破了原型车原本的动态平衡,但奥迪A6(A6L)的目标客户群体还很少有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举动。车身长度和空间对他们来说,从某个层面上也意味着尊崇的地位,即便那张后排座椅算远不如驾驶席舒适,他们还是乐于为A6(A6L)车型雇用专职的司机。此外,奥迪在产品设计中过分强调的家族风格,也让人无法轻易的从正面分辨出奥迪的A6与A8车型。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算不上成功,但奥迪对于中国市场消费群体分析的确实是很透彻,以至于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A6车型的加长版本A6L。
讲到豪华车的“本土化加长”就不能不提到宝马的5系车型。“运动”一直是宝马车型的精髓所在,以至于历代宝马3系车型均经久不衰,因为在车迷眼中,只有3系轿车才称得上最纯粹的宝马。反观宝马3系车型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入门级别的320i车型在销量方面2倍于325i不止。如果对宝马品牌有些了解,都会深知所谓“纯粹宝马”的含义,简单说就是50:50的前后轴配重外加直列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了国内市场对于豪华品牌的需求要大于品牌文化的魅力。而宝马5系列车型的销售情况也大致与3系相似,同样也以入门级车型为主。长久以来关于“开宝马,坐奔驰。”的说法并非空谈,正是凭借出色的操控性能,宝马车型才赢得了众多私人用户的青睐。但事实上,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没有预期中的高,究其原因,宝马品牌过于“张扬”。这种所谓的“张扬”反映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国内媒体对于部分宝马用户行为不端的大幅面负面报道所给予的“优待”,在一个甚至有些“仇富”的社会阶段,这样的品牌形象确实有些张扬。其次,宝马遵循了国外市场的“正常规律”,产品设计越发年轻化,包括在一些人眼中看起来是“极端化”的设计,风格的激进造成了另一种张扬。这种设计风格进而影响到宝马5系列车型在公务车领域的市场表现。虽然一直觊觎奥迪A6车型所占强势的领地,并且宝马5系车型也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了“本土化加长”,但事实上,宝马5系加长车型并没有对宝马5系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市场表现力也不过是随着中国车市大环境的发展而一路走高。宝马5系加长版本的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富有的私人用户,宝马5系在他们看来是用来开的,这确实是一部好车。
宝马530Li
>>危险品们的公路角逐 宝马530Li对决奔驰E280<<
同样设计风格很张扬的还有老牌豪华车凯迪拉克,如果说“Chris Bangle印迹”给宝马留下了“激进”的形象,那么凯迪拉克的风格就只能用“超前卫”来形容了。对于凯迪拉克品牌,多数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弗利特伍德造就的辉煌时期,目前的中国市场,凯迪拉克品牌的主力车型是CTS与SLS。事实上,CTS的出现要早于电影《骇客帝国》,但CTS真正被国内用户所熟知,《骇客帝国》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理解,《骇客帝国》与《变形金刚》作为通用汽车的“宣传片”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凯迪拉克的产品定位有些“另类”,比如CTS定位于宝马3系与5系之间,而SLS的原型车STS则介于宝马5系与7系车型之间,特殊的产品定位也间接影响到车型的价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LS也是凯迪拉克针对中国市场投放的STS“本土化加长”版本。凯迪拉克SLS具备一切时下流行的豪华车元素,包括舒适的前后排座椅、宽敞的内部空间、强劲的动力、出色的操控、奢华的配置,但原本被上海通用给予厚望的SLS车型的实际销量并不理想,而凯迪拉克品牌引入中国市场的5个车型,其全年累计销量也仅仅相当于奥迪A6L车型的一个单月销量。如果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去衡量,每一款凯迪拉克车型都很出色,有人甚至评价说凯迪拉克在外形设计方面至少领先这个时代10年的时间。但也正是这样前卫的造型设计成为了凯迪拉克SLS车型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或许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美国人讲究功成名就之后用凯迪拉克奖励自己,虽然财富可以用来炫耀,但在东方,商务用车还是含蓄、保守、内敛一些更容易被接受。
翻看奔驰品牌车型历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奔驰S级一直位居其旗下各车型的销量榜首,而对于奔驰S级车型在豪华车领域的地位也无需过多的描述。根据政府采购信息网的信息,2006年在全国政府采购3000亿元的规模中,汽车采购达到了700亿元,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差不多相当于117000辆奔驰E280。包括北京奔驰在内的豪华车厂商都无法抗拒这块大蛋糕的诱惑,这也是宝马5系多年以来一直想进入的重要市场。自上市之初,北京奔驰一直力图通过有效的政府公关,将奔驰E级车导入这一领域,但事实上,奔驰E级车目前的客户群体仍主要集中在私人用户,这一点与宝马5系车型大致相同。他们一般都不会雇用专职司机,多数人会选择自己驾驶。显然,车主们也不愿意在自己驾车外出时,被误人为司机。而在海外市场,奔驰E级车被广泛用作政府部门或出租车行业,这也是市场差异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市场所处地位的差异,对于厂商而言是一道难题。在中国市场,奔驰E级车也始终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作为一款豪华车,行政用车与私人用户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市场宣传无论偏向任何一方,都将会牺牲另一部分用户。厂商可以去宣传奔驰E级车优良的品质、优雅的品味,当然还有奢华的配置和宽敞的空间,但它定位在哪里呢?相比之下,“工程师本位”的德国人显然不如日系厂商变通。说开了,德国人在开发产品时更热衷于技术问题的层面,而日系厂商在研发产品之初以分析客户群体为主线,雷克萨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奔驰E280
>>危险品们的公路角逐 宝马530Li对决奔驰E280<<
职业司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一款车的品质如何,但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厂商的销量问题。本土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加长轴距或增加配置,根本的问题在于客户需要怎样的产品。奔驰全新C级车给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造车需要技术,但也要考虑心情。
那么,国产奔驰E级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