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车频道 > 爱卡头条 > 正文
2020年将至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爱卡汽车 深度观察 原创]

  上学时,学到白驹过隙,那时的我对于时间流逝尚无明确概念。直到2018年的8月,突然在朋友圈中翻到一帮子人开始纪念北京的奥运会,当时的我才意识到原来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年。总觉得时间越过越快,好像一眨眼,2020年就要来了。

  十年时间,对于人来说有些长,但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十年只是一到两代产品的时间。作为“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2020年成为了很多车企战略的时间节点,长安的香格里拉计划等等都是如此,甚至吉利的20200战略等就直接把2020写了进去。那么问题来了,要交卷了的车企们,表现都如何呢?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部分中国车企业绩表现
企业 2019年1-11月销量(万辆) 销量目标完成度
吉利汽车 123.2 90.6%
长城汽车 95.4 89.2%
长安汽车 70.8 /
上汽乘用车 61.6 /
爱卡汽车网制表 www.xcar.com.cn

  吉利:成为令人尊敬的车企

  在2016年的年底,吉利汽车发布了20200战略,即在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不含沃尔沃)的目标,进入全球企业前十强,同时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从2017年入股宝腾、收购路特斯,再到后面入股戴姆勒成为第一大股东、联合运营豪华微型车品牌smart,吉利在全球汽车领域的名望,已经领先于大部分,获得了行业的认可。即便由于市场原因,吉利在2020年没有实现其销量目标,也已经足够让人尊重。

  产品布局实现了战略计划

吉利汽车2020款吉利ICON

  自3.0时代的首款车博瑞(参数|询价)推出后,吉利的销量一路走强。为实现“20200战略”,吉利汽车集团在2020年底前推出超过30款全新产品,产品将覆盖轿车、跨界车、SUV、MPV等各种类型,并覆盖从A0到B级的各个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市场的定位及需求。

  自2017年开始,吉利相继上市了缤瑞(参数|询价)、缤越、全新一代博瑞、博越(参数|询价)PRO、帝豪GSe(参数|询价)、星越(参数|询价)、嘉际(参数|询价)、领克01(参数|询价)、领克02(参数|询价)、领克03(参数|询价)、几何A(参数|询价)等一系列车型,基本实现了对热门市场的覆盖。而另一方面,吉利ICON(参数|询价)、领克05(参数|询价)、吉利PREFACE(参数|询价)等产品也将很快推向市场,进一步丰富对消费者的选择。

  当然,在推出更多新车型的时候,吉利也致力于成为引领技术潮流、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汽车公司。目前,吉利新推出的大量车型已经配备了L2级的辅助驾驶,并通过GKUI系统上通过与阿里高德、科大讯飞、中兴通讯、喜马拉雅、腾讯、京东等的合作实现了智能化的布局。

吉利汽车2019款缤越

  部分战略实现难度较大

  一方面,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吉利在2020年完成年销量200万辆的目标相对难度较大;而另一方面,吉利的新能源目标完成难度也不小。在2016年的北京车展上,吉利提出了要在2020年实现90%的销量为新能源车型,其中65%的销量为插电式混动和油电混动,剩下的销量为纯电动车型。

  目前,吉利在电气化领域的布局十分完善,领克品牌全系均提供插电混动以及纯燃油车型可供选择,领克01还推出了油电混动车型,而帝豪(参数|询价)、缤瑞、缤越、博瑞等车型也都提供了插电式混动车型可供选择。但作为商品,新能源动力似乎并不像燃油车型那样受欢迎。吉利官方的数据显示,吉利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1-11月的累计销量为8.9万辆,同比增幅74%,但这相比自己提出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或许需要吉利进一步降低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的售价了。

  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技术输入者

  在2017年6月,吉利正式签约入股宝腾并控股路特斯。入股宝腾后,吉利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帮助宝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这也是第二家在吉利帮助下扭亏为盈的汽车制造商。数据显示,今年今年1-11月,宝腾汽车累计上牌89,476辆,同比增长50.4%,市占率增长至16.2%,升至马来西亚市场第二位。

宝腾2018款宝腾X70

  依托在海外的多次成功合作,今年吉利也成功“牵手”了戴姆勒。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考虑到smart连年亏损的情况,梅赛德斯-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研发有助于这个品牌在保证品牌调性的同时,成本有所降低,这将大有助于扭亏。而吉利在纯电动领域、AMA、PMA等小型、纯电动架构以及三电系统的积累,都对smart全面电动化有所帮助。

  吉利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研发造型网络,在全球拥有哥德堡、英国等五大研发中心和巴塞罗那、洛杉矶等五大造型设计中心,形成四大基础架构平台体系布局,覆盖A0到A+级车的BMA、覆盖A0到B级车的CMA、覆盖中大型车的SPA及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平台PMA,适合多种车型及不同动力,为吉利全面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20200战略将”指引吉利再次实现质的飞跃,并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一个全新的可能。”而这个可能无疑已变得十分清晰了。吉利的影响力早已走出国门,一举一动都被海内外媒体所关注。

 

  长城:技术转型并走出去

  在哈弗H6(参数|询价)诞生的2011年,国内SUV市场刚刚起步。相比价格相对较高的合资产品而言,哈弗H6凭借着可靠性、亲民价格、动力配置的均衡表现迅速零跑细分市场。依托哈弗H6的带动作用,长城汽车在2016年实现了销量破百万的成绩,并将大概率在2019年实现年销量第四次破百万。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技术实力得到加强

  然而,2016年的长城汽车也面临着一些隐忧,设计略显平庸,科技技术甚至稍显老旧。而长城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2017哈弗SUV品牌盛典”上发布了两项战略规划,一个是将投入300亿元用于新能源、智能化等项目,力求在主动安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另一个则是规划在2020年突破200万辆的年销量。

  在产品层面,长城汽车计划开发全新的柔性化平台,并规划在2020年前推出几十款产品,覆盖小型、紧凑型、中型和中大型细分市场。2017年,换装了长城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采用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和双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2.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全新一代哈弗H6正式上市,传动也匹配了哈弗参与研发的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随后,这套动力总成开始在长城汽车旗下产品中大范围应用。

  产品逐步形成差异化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随着具有延展性的技术推出,长城汽车展开了新一轮的产品周期。目前,哈弗品牌已经拥有F系和H系两大系列,形成了不同的产品风格。哈弗F系产品要更为年轻化,而H系要略偏向家庭用车一些。随着不同系列、不同产品的推出,原本哈弗H6一车独大的销售情况得到了好转。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哈弗M6(参数|询价)和哈弗F7(参数|询价)分别实现了10.0万和13.0万辆的累计销量,分别占据了哈弗品牌销量的14.4%和18.9%。

  在2016年的广州车展上,长城汽车WEY品牌正式成立,三年间销量已达30万辆。作为长城汽车旗下定位最高的品牌,目前WEY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清洁能源、共享出行等核心技术路线中均实现多项突破。目前,长城汽车发展至今已形成以保定为中心,遍布欧盟、北美和亚洲的“七国十地”研发格局。有以上研发储备为背书,WEY品牌现款量产车型的自动驾驶水平已达到L2+级别,到2020年第二季度将实现L2.9级别应用,2021年将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商品化,2022年更将达到行业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水平。

中国品牌扎堆亮剑法兰克福

  在技术方面,第二次亮相法兰克福的WEY品牌也公布了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全新规划,明确插电混动系统、电驱动系统、和氢能技术三大研发路线,并将对Pi4平台进行升级。全新升级后的Pi4平台能够兼顾不同级别车型开发,提供5+3种驾驶模式、超级动力、能量回收等多项功能,创造更好的驾驶体验和良好的通过性。先进的驱动轴装配理念还能够深度集成电驱动零部件,做到在扭矩提升20%、功率提升15%的同时,体积和重量分别降低16%和21%。此外,无钴电池、9HDCT湿式三离合混动变速器等技术,也都将出现在未来的插电混动车型之中。

  推行国际化战略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WEY品牌计划2021年进入欧洲市场,2023年进入北美市场,2025年WEY将挑战3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不止于此,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累计出口新车5.08万辆,同比上涨41%,南非、俄罗斯、南美、中东出口市场销量均有显著提升。随着海外首个全工艺制造工厂——俄罗斯图拉工厂的建成投产,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破千辆,旗下产品逐渐获得俄罗斯市场与消费者认可,以458%的超高同比增长率,跃居中国汽车品牌在俄销售第一名。

  虽然说,长城汽车致力于在2020年突破200万辆年销量的规划实现的可能性较小了,但长城发力智能化、新能源方面还是实现了重达突破,在技术上拥有了自己的优势。相信随着其全球化战略的逐步落地,200万的年销目标终将迎来实现之日。

 

  长安:持续发力新能源

  2017年,长安公布了“香格里拉里计划”,计划在全产业链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依托“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能力、1.1万名研发人员、16个国籍的400余名专家、10余名“千人计划”专家,以及多年来在PHEV、EV、高效内燃机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全面加速新能源研发;产品技术上,长安将在2020年前打造三大新能源车专用平台。智能技术方面,长安将计划将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L3至L4级自动驾驶功能,应用7项领先的智能化标签技术,实现人、车、环境感应交互。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新能源布局逐渐清晰

  长安汽车计划,2025年前累计推出多种形态的全新纯电动车产品2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12款。目前,在新能源领域,长安汽车在售的车型有逸动EV(参数|询价)、逸动ET(参数|询价)、奔奔EV(参数|询价)、E-Pro(参数|询价)和CS75(参数|询价) PHEV五款车型,同时也已经发布了E-Star和E-Rock两款纯电动车型。在这些已经上市的纯电动车型上,长安已经应用了高性能“三合一”电驱系统,这套系统实现了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的深度集成融合。同时,长安也完成了基于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打造了具有智能域控等功能的第二代整车控制系统。

  另一方面,长安计划在2025年停止生产传统意义的燃油车型,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产品也很难在那个时候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对传统燃油车型的改进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长安CS55(参数|询价)蓝动版等车型通过在P0段加装BSG电机实现弱混,这也有助于实现降低油耗的效果。

  智能化战略落地效果出众

  智能化领域,长安汽车在2018年8月24日发布了“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又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后不再生产非联网车辆,用“智能化”丰富了其未来产品的内涵。长安计划将在明年实现100%联网,100%搭载驾驶辅助系统。届时,长安将实现全车功能OTA,技术专家可以对车辆进行远程诊断、升级,使车内软件故障自动修复和迭代,通过UBI技术(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自动采集用户的驾驶行为数据,匹配出最经济的保险费用。

  目前,CS35 PLUS、逸动(参数|询价)等车型的中控屏内搭载了长安和腾讯深度合作打造的InCall 3.0系统,预置了QQ音乐、腾讯车载电台、腾讯地图等应用,并且语音识别、全景影像、原厂行车记录仪也都没有缺席。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在自动驾驶领域,长安汽车与大量软硬件厂商进行了广泛合作。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等硬件厂家,以及腾讯、百度、高德等科技企业。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在稳步迈进,2016年首度实现2000公里自动驾驶长距离测试;2017年12月,获得美国加州无人驾驶测试牌;2018年3月,成为中国首家量产L2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企业。2018年的智博会上,长安更是将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开放给观众进行体验。在完成长安新能源的混改后,长安还将加速完善产业布局。

 

  上汽:智能化令人称道

  在2014年市场整体增长不错的情况下,上汽乘用车公司的销量遭遇了相当大的下滑,从2013年的23万辆降至18万辆,降幅达21%。再加上每年几十亿的研发经费,乘用车公司对于上汽集团的整体盈利也造成了一定拖累。但在这个时候,上汽乘用车依然加强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并开始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推进汽车金融在线服务,努力构建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几年内,上汽募集了逾百亿元资金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发,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智能化系统助力销量提升

  这些举措也终于在后面见到了结果。2016年,与阿里巴巴合作的、首款互联网SUV荣威RX5(参数|询价)上市,这款车很快就迈过了月销万辆的关口,进入了SUV销量榜单的前十。在这款车的带领下,乘用车公司全年销量突破32万辆,同比增长89%。当年,乘用车公司还实现了整车制造环节的盈利,为上汽集团增加了22.2亿元的盈利,占据了利润增长的大头。

  目前,乘用车公司的名爵品牌和荣威品牌已经实现了产品线的完善布局,形成了对各大细分市场的产品线覆盖。在优势产品的进攻下,2019年1-11月荣威和名爵品牌实现整车销售63万辆,表现远超乘用车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和互联网汽车销量占比依然较高,荣威RX5、荣威RX5 MAX(参数|询价)、荣威i5(参数|询价)、名爵ZS(参数|询价)均实现11月销辆破万。除此以外,名爵品牌作为上汽进军海外市场的排头兵,在各市场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0将商用燃料电池车辆

中国车企的小目标实现了吗?

  而在新能源领域,上汽一直采取多种技术路线共同推进的研发策略,并致力于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依托于上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目前上汽300系列电堆和系统技术(PROME P390)已在整车应用层面取得重要突破。大通G20 FC首款量产燃料电池MPV、跃进FKY312市政环卫中型卡车都将搭载这款产品,于2020年将实现量产。

  编辑点评:对于汽车市场的这些龙头企业来说,市场的不景气只是暂时的。虽然受影响导致当初立下的小目标没有全部完成,但他们的战略规划已经实现了。很快,国六排放标准即将全国施行,部分技术实力较弱的底部车企或不得不面临退出市场的窘境,这也为拥有更强技术实力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中资跨国车企了。

精彩内容回顾:

深度观察|承压的中国车企如何破局?

国产特斯拉来了 中国新能源车企凉了?

深度观察|合资的长城与宝马如何双赢?

61 条评论,一键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