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卡汽车 新能源频道 原创]
9月20日,8岁的美团在港股迎来上市,开盘价每股72.9港元,市值飙升到4003亿港元,约510亿美元。讲真,这身价超过了港股上市的小米,碾压了2004年美股上市的京东。
但即便如此,美团还是缺钱。且不说现在亏损多少,高速增长的经营性业务,以及出行、酒旅、新零售、金融等无边界的扩张,哪个不需要大把的支票?
虽说这市值已经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四,但与前三位营收过百亿的BAT之差距,不是讲几个故事就能追得上的,更何况BAT们谁还不是个故事大王?
就在同一天,杭州的云栖小镇,阿里巴巴正在举办一场洗脑式的“AI盛宴”,平头哥的梗还没过去,AI人工智能+商业场景的机器人发展概念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
AI点餐员、天猫精灵太空蛋、自动驾驶汽车等,单看都不足为奇,但阿里要做的是把每一个可实现的个体和场景“AI化”,最终构建中国的万物互联。这似乎在提醒人们,还在喊“互联网+”吗?“AI+”时代已经来了。
而事实上,基于5G的通信技术尚未开始市场化应用、安全的设施保障和法律规范也没有建立,以现有技术成果去描绘一个崭新的蓝图,不得不说,论讲故事,除了贾布斯外,最服的就是马云。不过,在这个流行讲故事的资本市场,能把故事变成现实的人,也就当之无愧是真正的赢家了。
机器人构建神经网络
这是一个谈生态就充斥泡沫的时代。
不只是造车新势力喜欢这个词,阿里的AI蓝图其实也是个生态,是一个比汽车生态闭环更为超前的概念,甚至新概念一出都让人抖三抖。
在阿里的AI蓝图中,最核心的就是以机器人构建神经网络,让机器人成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简单说,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可能不再需要人去执守,而是由机器人来完成收费工作,而类似的机器人基础设施还可能应用到衣食住行等多领域、多场景。
在这一构想中,AliGenie是城市的大脑,目前可以帮助机器人做到人脸识别、精准定位、精确导航、环境感知等功能。比如说,天猫精灵太空蛋能够帮助酒店客人打开空调、送餐、或者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等。
不仅如此,天猫精灵还推出了人机交流的车载系统,能够实现车、人、家之间的进一步互动。最直观的表现是,在车上可以通过天猫精灵对家进行远程控制。不过,更多功能还处于开发中,接下来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品牌带有互联功能的新车,都将有望搭载天猫精灵。
在阿里构建的机器人神经网络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智慧物流骨干网,这也是网络中的“神经中枢”。在此不得不提被阿里称作移动出行机器人的L4级别自动驾驶新能源车,以及自动驾驶智慧物流车,阿里的设想是要实现车端-路端-云端三位一体的车路协同。
在阿里看来,要让无数台车都进行自动驾驶的改造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只有改造公路才能实现自动驾驶。于是,阿里的做法是在公路上建感知基站,感知基站通过感知模块,能够对路面情况和实时交通情况进行感知,并将信息传达给汽车,行驶中的车辆则针对不同路况采取不同措施。
可以看出,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天猫精灵,或者是AI点餐员等等,都是阿里机器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阿里希望能够打造数字经济体基础设施的神经网络,最终可以实现家、商圈和城市的智能化。
然而,仅靠为数不多的AI产品、尚不完全成熟的技术,以及不成熟的应用场景,是否能帮助阿里实现一个中国万物互联的梦?
也许,这只是个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的万物互联愿景是好的,AI蓝图也是必要的,智能化和网联化也的确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大方向。不过,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的诸多配套软硬件的难题,以及市场的需求,是制约AI产品在量化应用上的主要瓶颈。
比如说,阿里的AI点餐员,仅仅是比一些快餐店的自主点餐机多加了语音互动的功能。但在体验过程中,机器人尚不能完全听懂人的意思,只会机械化地通过关键词来识别信息,在应用上并没有真正带来完全便利,这还只是一种非常小的应用场景。
再看天猫精灵,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便利,但目前也会受到应用场景、需求,以及配套设施的限制。例如,天猫精灵只能应用于即将开业的阿里酒店,如果大规模应用到其他酒店,那么还需要酒店的相关配套升级等,而且又有多少住店客人需要机器人助理服务呢?再比如,天猫精灵在车辆上的应用,的确能够提升一些新车的智能化,当然也会带来成本增加,但也逃不过目前的智能设备的问题,就是回归应用本身,用户对于这种配置和功能的需求量又有多少?
最后,再说无人驾驶汽车,当百度、腾讯等企业都在涉及,一向喜欢提前做准备的阿里当然也不会置之不理。问题在于,自动驾驶的普及受到大环境、通信、技术、法律规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也是自动驾驶难以推进的原因。
此外,目前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处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试验和路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软硬件是否都万事具备,也将影响测试结果,至少所需要配备的高精度地图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阿里巴巴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表示,“越测试越恐慌,因为我们发现太多情况无法解决,很多这样的测试在单车智能上根本无法实现。比如说,车辆无法感知盲区、死角、障碍物遮挡等。”然而,对公路的改造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也许技术上能够做到,但要想改造大规模公路,又会涉及新的问题,基站怎么铺设,成本如何把控,5G来了无人驾驶就一定能普及了?车与车就一定能尽情对话了?这些都是未知不确定因素。
故事能否成为现实?
可以说,从目前来看,阿里所说的万物互联的构想,或许只是个故事。但从长远来看,阿里能不能把故事变成现实,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可否认,万物互联故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性和可实施性。因为,要对万物进行互联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以小范围的场景化应用,将能够更好的发挥AI的作用。
这还要回归阿里的本质,最早成立时,阿里就是要服务于商人,为商家提供交易平台。而AI时代,阿里依旧将主要服务于商业,如楼宇、物流配送等,这些固定式的场景和模式,将逐步接受AI的植入,从而带动某一行业的智能化。至少目前来看,自动驾驶汽车在物流、海港等场景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和应用了,如此说来,阿里的入局并不算早。
而要想做到整个中国的万物互联,这野心有点大,不是一个阿里能解决得了的,就算是BAT等多巨头联合起来,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要想实现起来,也并非朝夕之事。
编辑点评:虽然阿里讲了好听的故事,但比起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我更欣赏的是阿里本身的创新精神,以及提前部署未来的态度。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对马云的评价,“马云是先做,做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时候修改。”其实,阿里也好,美团也罢,本身讲的是故事,但根本其实还是存活,怎么才能使企业长期活下来,并且比别人活得好。而社会的进步,也需要这些企业来通过讲故事来将梦想变成现实。
日前海外媒体曝光了一组奔驰改款C级车型路试谍照图片,新车计划将于今年一季度首发亮相,最快将于同年二季度上市开售。同时国产改款C级车型,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推出,后期也将继续与宝马3系、奥迪A5以及凯迪拉克CT5等车型展开竞争。
目前本田新款Passport车型已在海外市场上市开售,新车也可视为“大号”CR-V车型,市场起售价现已上涨至44,750美元(约为33万人民币)。同时新车也有望在今年于国内市场开售投产工作,并极大程度上将取代目前在售的冠道以及UR-V车型,同级主要竞争对手包含了大众途观L、比亚迪宋L以及奇瑞瑞虎8等车型。
日前海外媒体曝光了一组路虎全新一代揽胜星脉纯电版车型最新消息,新车也可视为“小号揽胜”车型,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首发亮相,并计划将于2026年上市开售。同时,新车也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继续以进口形式导入国内市场销售,同级主要竞争对手包含了宝马iX3、梅赛德斯-奔驰EQC、奥迪Q6 e-tron以及保时捷Macan EV等车型。
2月11日,长安启源A07加推625智驾豪华型,指导价14.29万。新车支持APA高级智能泊车系统,可实现车内泊车、车外手机遥控泊车、50米循迹倒车三大功能。
这两天有销售又出来剧透了,如果广汽本田为快速抢占市场的话,很有可能出一个低配版,价格极有可能下探到16万上下。